科技与文化成就年安
年安是一家保险代理公司,在云南省范围内保费规模达12亿,其中保险代理业务9亿,另一部分保费来自电销业务,仅用两年半时间,仅在昆明范围内,保费实现了从0亿到3亿的迅猛增长。
年安取得了“两个第一”:首先,在代理公司中电销业务第一;其次,专代市场占有率70%,在全国单省市业务排名位居第一。年安一路走来,科技与文化功不可没。
近期,年安的直销业务规划是3亿保费。从代理到电销,再到面对面直销,无限贴近客户,是年安未来要做的事情。
十年科技探索路,个中教训值得深思
年安的科技之路始于 2008年。起初使用一款庞大的系统软件,因操作体验极差,对业务帮助甚微而弃用,用回excel录单,每单用时平均3分钟。“我不管排多少人,没有办法做好,而且错误率极高。”
年安曾尝试自建部门开发系统,从摸索每一个流程,到推翻每一次尝试。随着需求不断产生,开发人员不断为系统“打补丁”,系统能力始终无法协助业务运营,自建系统以失败告终。随后年安再次聘用三位技术人员开发系统,并成立公司独立运维。
对于科技的探索,徐总评价道:“我们系统是一辆开了10年的夏利,换发动机吗?没有用了,我们必须得换车,我们系统现在在做全面重构。跟优保联魏总也沟通过,我觉得我们可能会用魏总的技术,或者全用优保联的东西都无所谓。很多代理公司,也有一些小团体自己开发,据我所知都打水漂了。传统代理公司想把科技走到优保联这样的水平是非常难的。许多传统代理公司独立或者多家联合开发系统,我没有见哪一家成功了。
能买的就别自己做,造船出海不如借船出海。”科技是最重要的赋能工具,科技的应用让传统代理公司铺设多个机构、高效管理多个机构以及各机构业务数据回笼成为可能。
行业被误读,“缺爱环境”将严重限制行业发展
保险的本质是为善。以安心保险的百万医疗为例,保险产品是集众人之力,帮助个人;保险公司的本质是集众人之资,帮助企业;代理公司则是集众家之长帮助客户。
而“误读”之下,保险公司被认为是承担风险的角色,保险产品成为转嫁风险的工具,代理公司成为炒单、开票的代名词,由此,“一人做保险全家不要脸”、“业务员见利忘义”一类诸多负面评价给保险行业贴上了“为恶”的标签,使整个行业陷入“缺爱”的社会环境中。在这种环境中,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,行业都很难向前发展。
立足行业本质,传递正向思想
无论是保险人、投保人、被保险人还是代理公司,抑或800万代理人,一定要立足行业本质,去“为善”而非“为恶”,一定要把整个产业链的风气正过来,把企业底子打牢,用智慧把目光投向长远,从行业内部向外传达正面思想,我们便不必担心被BAT跨界打劫,便有了应对变革的底气。
企业要发展,必须让文化生生不息
年安一路走来,文化功不可没。年安内部文化是“居安思危年安相伴”,即“家文化”。年安12年发展过程中,曾有三年时间,年安的高管月薪仅2000元,但十余位高管无一人离职,始终齐心协力,这就是文化创造出的核心竞争力。文化的影响力是物质远不能及的。
年安外文化是“凭良心卖保险”,即给客户最好的服务和最好的产品。一切商业模式都是以人为核心,无论市场竞争以何种形式,去中介化带来怎样的冲击,怎样跨界竞争,核心始终不变。科技是工具,其根本是人,BAT从未提出要铲除人性。专业中介代理应深入研究人性,让自己的公司充满人性,让服务价值链充满人性。基于人性,做好服务与产品,企业必将无往不利。
我们所有代理公司和每一位行业同仁,一定要立足于行业的本质,用好科技,在“有爱”的文化下,树立新风气、新风向,实现长足发展。相信20年后,保险行业会成为受社会尊敬的、有经济地位的行业,我们的未来是有希望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