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保联观察:从“开门红”到’双十一,保险常态营销需科技助阵
时间:2018-11-19 来源: 优保联

“开门红,全年红。”

保险界的“开门红”历年都是重头戏——各大保险机构竞相推出短期交费、收益高、利益客观的理财类产品,吸引客户购买,火热程度堪称保险行业的“双十一”。开门红是从国庆节到春节期间一种推广品牌,提高市场占有率、回馈客户的一种特殊营销方式。

开门红保费收入可占保险公司全年新业务保费的30%~40%,甚至更高。如果开门红保费目标没有达到预期,接下来的战略部署通常会围绕保费目标进行。

而今年1-3月份的开门红,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,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0994亿元,同比下降16.82%;规模保费14381亿元,同比下降7.97%。

监管与市场需求升级,开门红遇冷

2018年5月,银保监会下发《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》,全面规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行为。

同年8月,银保监会下发《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保险服务的通知》,要求保险机构改进保险理赔服务,严格规范保险销售行为,不得夸大产品功能,不得虚假承诺,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。

今年,除了中国人寿(601628.SH)、中国平安(601318.SH)、中国太平(0966.HK)等大型保险公司在10月底陆续推出“开门红”产品外,不少中小型保险公司今年四季度以及明年“开门红”战略依然处于待定阶段。(中国经营报)

回想2017年11月,时值2018年“开门红”备战期,三家人身保险公司被监管叫停新推出的理财产品,原因是现金价值太高,不符合一般精算原理。

多家机构竞跑双十一,常态营销展露拳脚

从2014年一天卖出1.5亿但退货运费险开始,“双十一”也成为了保险行业的“田径场”,消费保险种类从最开始的1种,到2015年4种,2017年扩充至50余种,再到今年70种。保险行业参与双十一营销把大量消费者培养成了新保民。近几日,某保险公司在官网推出双十一广告,虽然更多的是推荐车辆安全监测、非事故道路救援、酒后代驾等服务,优惠和活动细节没有体现,但“11.11抢鲜购,买车险,享更多”的广告字样还是让大家感受到了保险常态性营销的趋势。

保险科技赋能保险常态化营销

随着消费升级,对保险需求的不断加深,仅凭“开门红”和“节日营销”远远不够,险企和下级保险代理公司都会越来越注重常态性营销,而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画像即将作为营销的“点金手”被各大险企和代理公司青睐。

例如百融金服的保险客户大数据画像,可了解客户价值水平、保险产品偏好、投保对象偏好等信息,从而进行精准投放营销,如针对性的推荐产品、匹配营销话术,甚至是为客户提供感兴趣的礼品,从而促成购买。

2016年,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对30家保险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,65%的保险公司认为大数据对于新客户获取的影响程度比较重要。

新客户的精准获取

通过内部和外部数据的综合利用,收集客户的个人属性、线下活动轨迹、交易行为等方面的消息,对客户进行多维度、立体化的分析。传统粗放式“盆里捞针”营销经过大数据筛选变成到“碗里捞针”。

准客户的持续转化

准客户的转化成本远低于新客户的转化成本。但由于代理公司对转客户的信息掌握不足,分析手段有限,因此往往表现出对准客户的转化重视程度不够。利用大数据可以追踪准客户行为,基于外部数据建立预测模型,快速验证调整,推出个性化营销手段,把“最有可能让客户动心”的产品展现在客户面前,提高营销效率和效益,甚至提高营销时机的精准性。

存量客户的精准营销

存量客户是指某个时间段里原先已有的客户,大数据有助于了解其关键需求,客户在同一家机构买的保险产品越多,他更换机构的成本就越高。例如:某客户比较关注母婴用品,就可以向客户推荐少儿重疾险等针对儿童的保险产品;如果客户经常浏览汽车用品,那就要跟踪他的车险投保情况。数据可以挖掘一些可以识别客户需求的标量,利用变量筛选,客户的响应率将大大提高。

预防客户流失

保险代理公司对预防客户的流失程度远远不够。实际上,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客户流失。首先,大数据可以有效识别流失客户特征,开展预警。根据保单、险种信息、销售人员信息等数据对续保率关键信息建模,筛选出影响客户退保的关键因素,并对业务调整,挽回流失客户。

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,离不开常态营销。基于保险科技的智能营销将逐步代替“高佣金”的人海战术和“高收益”的产品战术 ,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“新营销”模式正在建立。

*本文内容摘自网络,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