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思考份子钱、相互保和传统保险代理的关系
时间:2018-11-05 来源: 优保联

“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。”——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》

份子钱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代表着心意,金额数量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关系深浅。如果深入地探究,份子钱其实与保险有着很深的渊源。

明太祖朱元璋发布过《教民榜文》,《教民榜文》在当时属于特别刑事法规,法规里有这样一段内容:

“乡里人民,贫富不等。婚姻死伤吉凶等事,谁家无之。今后本里人户,凡遇此等,互相周给。且如某家子弟婚姻,某家贫窘,一时难办,一里人户,每户或出钞一贯,每里百户,便是百贯,每户五贯,便是五百贯。如此资助,岂不成就。日后某家婚姻亦依此法,轮流周给。”——《教民榜文》

翻译:“乡里的人有的穷有的富,每家或有喜事或有丧事。以后我执政的地方,不管谁家遇到这样的事情,都互相凑钱量力而行。比如谁家孩子结婚,这一家日子不富裕,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,方圆一里的人家,一户比如说拿出一贯钱来救济,这方圆一里之内有一百家,那就是一百贯钱,每户掏五贯,那就是五百贯钱。如果大家都这样互相救济,这婚不就结了吗?以后别人家结婚也照这种方法,轮流着互相救济。”

份子钱是一种基于邻里互助的风险管理机制。这种“发生了再给”的风险管理模式,与我们最近耳熟能详的“相互保”有异曲同工之妙——在他人患病产生赔付时,一起参与费用分摊。

“随份子”通过熟人之间去中心化的方式平摊,降低了信任成本;相互保则基于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,使“熟人模式”互联网化,在透明、公开的环境下解决争议,消费者个体层面理赔难、维权成本高的先天弱项得以扭转。仅8天时间,就有800万人涌入相互保,“一人生病,万人共济”的时代从此开启。

实际上,这种风险管理机制应属众筹,但是相互保的重疾众筹因为引入了保险公司的参与,有明确的保险条款,相比之下更像是一种“简易版的原始保险”。

保险为什么没像众筹那样火?

01、使用难度

无论是今天备受瞩目的“相互保”还是此前万众传播的“轻松筹”,都是在风险发生后,根据损失出款,而保险则是在问题出现前,自己去设计如何预防。如果需要使用众筹,只要描述困境,并提交文件证明,通过线上众筹平台公布出来,发动亲友们转发,等待捐款,操作过程非常简单。而保险产品多元条款繁杂,大多数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。

02、分布渠道

从分布上说,众筹或相互保只需要一个指引流程的页面。绝大部分人都有渠道接触到众筹,并在有需要时可使用面向个人的众筹平台。而保险却需要大量人力做观念的普及和问题的解答,服务的成本远高于众筹。

03、用户体验

站在求助者的角度,保险都有成型的法规和操作流程。在了解保险产品的阶段,保险代理人占据主导地位,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代理人的专业素质,后期理赔的阶段,仍是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人占主导地位。而众筹的整个流程只是发起和查收捐款,整个过程求助者可把控。这种透明度的差异,造成了保险的信任危机。

保司与互联网共舞,传统保险代理只能当看客?

相互保这一“现象级保险模式”,切中了社会发展的命脉,它既满足了用户日益高涨的保障需求,又使用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它的崛起直指保险问题的几大关键:流程易懂让客户易于接受、结果可视解决了客户疑虑,平台保障解决了信任问题。虽然相互保只是保险产品中一个分支,但对于保险公司这次的成功创新(从目前用户规模看),传统保险代理公司或可从中借鉴一二。

01、产品展示

线上保险产品简单易懂,客户易于接受,而对于那些条款复杂周期较长的保险产品,线下代理人的优势就比较明显。传统代理公司可借助门店流量,充分发挥线下优势,通过科技工具将复杂的产品简单化,将晦涩难懂的产品形象化,从而提高线下成交的转化率。

02、数据应用

部分传统保险代理公司的市场规模和客户数量相当可观,但企业数据和市场数据的管理并不系统,无法从数据中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,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保险公司和市场客户进行深层的对话。试想,如果多家传统保险代理公司的利用科技工具达成规模性合作,在某区域实现全面业务覆盖,形成区域性大数据,那么该区域的代理群体在产品和价格的优势将不言而喻。

03、业务拓展

传统代理公司的业务目前集中在“销”,其角色决定了其立场与用户在某种程度上对立。如果传统代理公司借助科技工具延长服务链条,增加勘察等服务,为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享受到更全面的“售后”服务,客户的体验感将大大增强。对于传统代理公司来说,业务多元化也等同于收入多元化。

科技不仅是数字、代码、方程式等冷冰冰的符号的叠加,还可以是价值取向与公共责任的承载。今天,科技在连接各个群体的同时也模糊了群体之间的界限。回到最初的那句话,“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”。着眼当下的科技赋能下的跨界融合,谁又敢说第二个“相互保”不是由你发起呢?